成功案例

东西文·国学|简评:世界为何需要“国学”?

作者: 365bet体育投注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 2025-10-20 10:51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近500名中外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交流分享他们对中国的研究经验、思考和想法。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关注和探讨。 2025年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开幕。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中新网记者 唐彦军 摄 世界为何需要“中国研究”? 通过本次会议的主题,您可以洞察其深刻的意义。 《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成功概括了中国世界研究的精髓:中外视野相融合、知识与现代知识相通、历史与当下相通。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嗡嗡声的出现和演变文明是不同的。 6000年来,地球上出现了多达26个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民族形式延续和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国文化是延续至今、没有间断的文化。在人类文明再次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了解和学习中华文明的智慧和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共识。 2025年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开幕。场馆将举办世界各国汉学优秀成果展和文明对话文件展。图为展区陈列的《东西方问题》刊物。中新网记者 韩宇 摄 国学是NA实际上是一门广泛而综合的大学学科。然而,无论是起源于欧洲的“汉学”,还是北美出现的“中国学”或“国学”,还是梁启超、章太炎提出的“国学”,还是饶宗颐、李学勤等学者提倡的“国学”,都专攻一时或一角,学术割裂很容易导致认知上的障碍。 久而久之,出现了一个现象:汉学家往往对当代中国的急剧变化不感兴趣,“国学”专家对古代中国的神奇文化了解片面;中国本土学者很少具有国际视野,而海外研究人员往往缺乏实地调查和第一手资料。 世界需要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与世界进行更全面的对话。在此背景下,2023年升级版世界汉学大会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学术平台。更重要的是,世界中国学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跨时代的新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影响力已超越学术层面,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领域。 2025年10月14日,第二届D届国际汉学大会在上海开幕,与会代表步入开幕式会场。中新网记者 唐彦军 摄 世界中国研究不仅为西方传统汉学和“中国研究”学术界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南半球国家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学研究前沿提供了更广阔的窗口。它不仅使世界中国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也为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提供了机会。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提供了一个综合研究、全面充分讨论、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舞台。 从当前形势看,乱世急需稳定、团结、包容、包容。世界中国研究不仅注重剔除中华文明的残存特征,而且研究中国和平崛起的密码。当不同国家的各界人士愿意坐下来讨论时,它的价值就一目了然。 反观中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以历史中国为镜,以其他文明为借鉴,以人类未来为己任,无疑是人民的期盼,也是世界的期盼。 此时,世界中国研究的兴起,可谓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冲刺”。中国得到的是意见来自世界,世界得到的是中华亚洲文明智慧的回响,是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启示。
上一篇:匈牙利:准备我们和俄罗斯领导人的会晤 下一篇:没有了